“章服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三千年华夏服饰文化是度量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视角。以“中国服饰之美”为主题的中国文物学会纺织文物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研讨会将于10月20日14时在北京服装学院开幕。届时会有来自全国40余家文博、考古、教学机构的近百位纺织、服饰专家参加本次会议。本届研讨会邀请考古、文博、设计、服饰文化研究等领域的教授学者相聚北服,将共同探讨我国古代服饰抢救、保护、研究、传承、创新、开发等相关问题。
一、学术讲座
时值沈从文先生逝世三十周年之际,以秉持沈先生“以物证史”的研究精神,特邀我国纺织考古专家王亚蓉先生做主题为《沈从文与古代服饰文化》的讲座。
讲座嘉宾:王亚蓉先生
王亚蓉,女,北京市人,年生人。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纺织考古部部长,中国文物学会纺织文物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服装学院任硕士、博士生导师。社科院考古所纺织考古学科带头人。
45年来主要从事纺织考古墓地现场研究与应急保护工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长为丝绸、服饰的考古现场发掘、保护、研究、鉴定工作,主持并参与了湖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发掘保护、河北满城中山王刘胜墓、北京大葆台汉墓、辽宁省叶茂台辽墓、河南省三门峡号国墓、北京老山汉墓、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民丰尼雅古墓、江西靖安东周墓葬、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等均参与发掘、研究、保护工作。—年,曾担任我国著名文学家、文物历史学家沈从文先生的助手,参与了沈先生对于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工作,在此期间,协助沈从文先生完成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的整理绘图出版工作。年获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荣誉称号、并获评年中国文化促进会“全球十大中华文化人物”称号。
讲座内容以沈从文、王?、王亚蓉第一代纺织考古人的文物考古工作内容为主线,王亚蓉先生以亲历者的角度,讲述了其与王?先生伴随沈从文先生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经历:从早年追随沈从文先生学习开始,到与王先生并肩作战;再到后来两位长者和尊者离去后,只能自己孤独前行,为中国纺织考古事业培养接班人。
沈夫人、沈先生、王亚蓉合影
王序、沈夫人、沈先生、王亚蓉合照
并以湖北荆州马山一号楚墓纺织文物的研究、江西靖安东周大墓、江西慈云寺塔天宫出土文物的保护与研究等多处丝织品的现场发掘、清理、保护与修复研究工作为实例,回顾了我国六十年的纺织考古事业历程。最后,王亚蓉先生对年轻学子寄予了殷切期望。
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地绵袍原件及实验考古研究成品
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大墓考古发现刺绣及织锦残片
二、嘉宾演讲
研讨会邀请杨军昌、贺阳、李莉莎、朴文英、罗曦芸等十余位教授、学者围绕历代传统服饰的考古发现与保护研究;中国传统服饰研究、设计、复织;运用中国传统元素,设计创新服饰研究等三方面的研究进行学术演讲。
届时杨军昌教授(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他将就唐高祖第五代孙女李倕墓出土的冠饰、身体组佩饰等开展研究,作题为《唐李倕冠饰与服装组配饰:材料与工艺》的演讲。
考古出土唐李倕冠饰
唐李倕冠饰复原件
李倕冠饰激光绘图法
贺阳教授(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将从中国传统服饰结构研究的角度做题为《“一方布”——民族传统裤装极简设计》的演讲,通过对民族服装结构和制衣方法、传承模式进行调查,她发现“节用”、“慎术”的传统思想贯彻其中,是中国日常服饰设计的本质特征,具有鲜明的识别性。
北魏素绢裤
汉新疆普拉墓地毛布灯笼裤
彝族男裤及结构示意图
布依族裤子及结构示意图
纺织考古人以严谨求是的治学态度,以实物与文献相佐的考据方法,以动手实践与理论研究并重的学科思想,坚定执着的一路走来。风雨共济六十年,纺织考古的队伍不断壮大,中国纺织考古学一直保持世界前沿的研究地位。希望本次研讨会给广大服饰文化研究者、爱好者以点滴启发和收获。
三、研讨会议程预告
1、学术讲座
主讲人:王亚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纺织考古部部长研究员)
时间:年10月:30—16:30
地点:北京服装学院7号楼二楼圆桌会议室
2、嘉宾演讲
主讲人:杨军昌(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时间:年10月20日16:30—17:00
地点:北京服装学院7号楼二楼圆桌会议室
3、主题研讨
时间:年10月21日9:00—17:00
地点:北京服装学院7号楼二楼艺术报告厅
·《“一方布”——民族传统裤装极简设计》——贺阳(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教授)
·《交织的设计考察》——罗茜尹(扬州大学讲师)
·《明代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服饰研究——以“妆金团凤纹补鞠衣”为主要实例》——高丹丹(北京服装学院师讲师)
·《清代袍服保护修复与研究》——徐军平(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有机质文物保护部主任)
·《一件元代纳失石大袖袍研究》——李莉莎(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
·《出土朝靴女袜的修复与保护》——司志文(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馆员)
·《古代缂丝工艺在服饰中的应用》——朴文英(辽宁省博物馆研究员)
·《丝织品类文物病害分类和评估》——罗曦芸(上海博物馆研究员)
·《关于睡虎地秦简秦律杂抄中组甲的释读》——王煊(秦始皇陵博物馆馆员)
·《扎染工艺的中国源头和日本流变》——汪训虎(南通大学讲师)
·《公元4—13世纪“异文锦”考略》——谢菲(北京服装学院博士)
·《“针织”称谓的考释》——刘大玮(北京服装学院博士)
·《镶嵌支撑法——一种简易有效的纺织品文物保护保管方法》——柳方(乌鲁木齐市政府办公厅职员,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技术部副主任)
·《中国古代“织成”技术初探》——杨然(北京服装学院硕士)
·《随“方”而制——苗族贯首衣中的方形结构》——李昕(北京服装学院博士)
·《馆藏北朝织锦马面衣的实验室修复与其形制初步研究》——谈雅丽(北京服装学院博士)
走进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年开始筹办,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旨在服务社会,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资源,成为民族服饰文化的基因库。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厚重,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台。
民族服饰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图片厅等七个展厅,还有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使用的多功能厅以及可以与观众实现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
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还收藏有近千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饰的图片。
博物馆积极开展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从服饰文化研究,服饰设计研究,服饰技艺传习等方面,探索博物馆研究与教学实践、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博物馆设有民族服饰文化方向硕士点,也是学院博士项目的科研、实践基地。
民族服饰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的称号。为传承、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民族服饰素材库网址: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ndenglonga.com/jdlyl/6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