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锦灯笼 > 锦灯笼药理 > 正文 > 正文

从初级社到包产到户村官父亲经历的北镇东南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7/11 10:34:10

???见微可知著,见端能知末。从父亲身上,能看到岁月的沧桑,他已从英俊青年成为八十有一的老者;从父亲身上,也可领略到历史的印记,他为之生存和奋斗的家人与家乡,都在曲折如年轮中顽强地向上成长着。

???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薇。据考证,家乡这一带,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地名是夏家岗子。所谓岗子,主要是洼地沼泽中冲积而成的沙土岗子,成为村庄的创建之所。当时夏家岗子四围皆大荒,如今在距我们柳家乡之南二十公里不到,尚有大荒和小荒两村。清末及民国初年柳家境内人烟稀少,为方圆数百里的辽西南苇塘。奉系时期,除从关内移民补充外,张作霖还派军队带家眷驻此垦荒屯田。驻军之村曰营,储粮之村曰屯,柳家一带出现村屯至今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

??(一)

???父亲讲述,解放前,柳家是一片渺无人烟的马场甸子。坑洼不平,蒿草丛生,常有野鸡,野兔,恶狼出没,没有多少人居住。据说绰号柳大皮靴的南方人,从江南来到这里,看到这一带荒地多,人烟少,就住下来开荒种地。之后,不少从辽宁绥中、建昌以及关里河南来辽西马场求生的,看到老柳家开荒种地打了不少粮食,引起好奇心,也搬到这里混日子。屯里人渐渐多起来,成了自然屯,取名"柳家段“,这就是柳家的前身。后来一传俩,俩传仨,从四面八方来马场的人越来越多,开始占地开荒。年前,这里屯落稀少没有多少户人家,到了年各屯的农户多了,开垦大量荒地,西边盐碱地不拿苗,河东河淤土土质肥沃,“杨柳条"、“六扇门"一抢而光。如今在这块土地上,有十个行政村,二十三个自然屯。十个行政村及自然屯分别是东青堆子村(东青堆子屯,大兴庄),双家村(双家屯,双合屯),八家子村(八家子屯,前腰路子屯),官营子村(官营子屯,小官营子屯,李家窝棚),柳家村(柳家屯,孟家,范家窝棚),柳东村(大赵家,小赵家,孙家,刘大院),夏家村(夏家,孙家窝棚,尚驿站),宇宙村(宇宙屯),新风村(新风屯,平安堡,小河套),卢家村(卢家屯)。

????如今,柳家乡位于北镇东南洼区,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9公里,总面积有72平方公里。东与台安县四泡子村相邻,东南与台安县后屯村相邻,北与黑山县的曹家村和后腰路子村相邻。全乡人口虽只有1.2万人,耕地却有6万多,每户至少10每以上,可称为地广人稀。地势平均海拔8米,由北向南逐渐低洼,南北海拨之差3米。境内有南北流向的五条较大河流,西边有壕头沟河,中间有庞家河,东边有清水河,东沙河,与盘山交界处的绕阳河。柳家乡最东部的东青堆子村,就是民国时的张家窝棚。这个地名的由来与绿林出身的张作霖有关。张作霖统治了东北三省后,开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本人是农民出身,考虑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他想要立足东北的统治地位,没有粮食是不行的。他本身出身低贱,没有文化,但他粗中有细。他首先号召农民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发展农业生产,而且自己出资办农场。当时盘锦和北镇交界处子周围是广阔无边的大草原,张作霖有一次来到这个地方一看,这里是一处好地方,可以开垦大面积土地。于是他就派自己的连襟李老万来这里管理,在老甘河两岸开垦了大片土地,种植的作物是高梁玉米大豆。由于有了大面积土地,就得雇用大批劳动力,盖了几十间的简易住房,安排些扛大活的劳动力。但有些劳动力是带着老婆孩子来到这里,就在周围搭些窝棚或马架子草房居住,所以这里开始就叫张家窝棚。张作霖不但在这里建立了农场,在黑山县大虎山的西南也建立个农场,也叫张家窝棚。出生在上世纪初期的人,大多数都在这两个农场扛过活。在张作霖统治时期,由于风调雨顺,农业生产连年丰收。那时的人民生活虽说还很困难,但在吃粮上还是基本够用的。听老年人讲,那时雇个临时小工就得用粮食交易,每天工钱用高梁交易。那时人民是缺钱不缺粮食。张家窝棚在李老万的几年管理下,粮食连年丰收,所以来了不少住户搭个窝棚居住,给张作霖扛活挣些粮食来维持生活。

(二)

???父亲讲述,年解放后,柳家段划到盘山县辖管,归盘山县第四区政府领导。当时柳家是一个很小的行政村,是一个最基层的村政府。村政府的就在在柳家段屯的一户于家院内的三间草房办公。所以起名叫柳家村。后来柳家地区划归黑山县大虎山区政府领导,村政府还是设在柳家屯。年,全面进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当年就撤销了区政府和村政府的行政编制,全县统一在地方成立乡政府,当时乡政府的所在地在大赵家屯内,在当年土匪头子王岳东的五间平房内办公。当时柳家村政府撤销,乡政府的名号不能叫赵家乡政府,还得延用柳家的名号,叫黑山县柳家乡人民政府。乡政府管辖各屯成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负责一些民事工作。原来结婚登记都得到二十里外的盘蛇区政府,后来到大虎山区政府,乡政府成立后,就在柳家乡政府办理手续。所以柳家乡政府的成立,即方便了群众,又能直接领导到各农业社。年,柳家乡政府改为柳家人民公社。年,由于上级政府决定北镇县成立青堆子畜牧场,把柳家乡划归北镇县管辖。又把小赵家和尚驿站、宇宙屯、卢家屯以东的大面积草原用拖拉机开成土地,种了一年大豆。那年是三年困难时期的头一年,由于管理不好,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原因,收成很少,所以第二年就转给了高山子劳改队种植,把柳家东部的大面积草原开成的耕地给了国家管理的高山子劳改队种植。年,成立了高山子新生农场,在新开的土地上成立了高山子新生农场的二大队、三大队、四大队和五大队。一大队是在原来的高山子劳改采石场。所以从那以后,柳家东部和南部的大面积草原就划给了高山子劳改部门管辖和耕种。现在柳家乡管辖地区西部到高山子四段村、马家村、西南的新立农场。南边卢家村南是新生农村的二大队,卢家村东边是三大队,宇宙村东是五大队,柳东村东边是四大队。柳家乡所辖的青堆子村在四大队、五大队以东,双家村在四大队东北。

(三)?

????父亲年出生,年开始在小赵家屯生产队先后担任会计和生产队长。根据资料,生产队最早产生于五十年代,但最权威的制度建设时间是年9月,《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是生产队。柳东大队的每个生产队基本集中在村子的某一条街上。小赵家生产队也不例外,位于全屯的最南边。

 ?生产队是一个众人组合在一起的大家庭,生产队长就是这个家庭的家长。这个家长很难当。作为“最高长官”,队长基本上都由各生产队德高望重、号召力强、对农业生产相当了解的人来担任。不过,队长是不脱产的干部,也不是什么领导,他们是完完全全不脱离农村农业劳动的农民,与农民一样,在做好自己范围内的规定工作之后,也得下地干活挣工分。每天晚上生产队几个干部都要开会碰头,安排第二天的农活。每天早晨天不亮由生产队几个干部轮流喊社员起床烧早饭出工。到了上工时候,队长就会敲响老榆树上的大铁钟,社员们听到这熟悉的钟声,就会从各自的家里走出来,聚集在老槐树下,等待队长派活儿。当社员们陆续到齐了,生产队长就会根据男劳力、女劳力、壮劳力、弱劳力等不同情况安排活儿,如锄地的、整枝的、打尖的等等,然后大家分头去干各自的活儿,何时收工,一般是看日头,“日落而息”。生产队每年的生产计划,种什么作物,扩大种植什么,缩小种植什么,什么地适合种什么,怎样调整农作物的茬口,怎样改良土壤,发展什么产业,添置什么农具......生产队长的工作真是千头万绪,当好这个家长真不容易。年终收入分配,虽然按照社员一年劳动所得工分决定,但也难免有不公之处,需要队长去调整,力争合理。社员们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找到队长,队长必须主动去管。社员婚丧嫁娶遇到困难,五保户的照顾,都在生产队长的管理范围。每天要安排农活、每天要检查农活进度和质量、春夏秋冬一天也不闲。春天忙种、夏季忙收、秋季忙管、冬季忙分。尤其是夏秋两季还要对上级下达的公粮征收要组织劳力送缴县粮库,这是完成任务、考核生产队长称不称职的具体表现。就是生产队粮食减产了、宁可饿社员肚子,队长也要完成爱国粮啊。

????小赵家屯几任生产队长为李少春、房廷柱、房廷勤、王中华、刘福山、田宝忠、房春文等。那时的知青后来也说,他们经历前后好几任队长,因为内斗厉害,队长乱整,有的干几个月就被整下去了。因为有派系,亲疏有别,摆不平。更重要的原因是,队长忙归忙啊,但权力很是很大的,尤其是带有家族背景的队长,嚣张到“土皇帝”的程度。生产队长是几十户人家的一家之主,张家娶儿媳、李家嫁女儿,就连家里来个亲戚了也要请队长捧场;年初安排农活、年底分红了都是队长说了算。特别是有的人家人口多,劳力少,口粮不够吃,往往就要求队长多照顾了,在生产队这片小天地里,也是个土皇帝了,谁得罪他,也就没有好日子过了。

???这些有家族支撑的队长除了名利上收获外,有的生产队长把生产上的事交给副队长,自己过起逍遥生活。尤其是一此年轻有为,长相又不难看的队长成为生产队风流大姑娘和少妇的追求目标了,这可是生活作风问题啊,真有的队长被免职。随着农村改革开放,恢复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不再听从少数人瞎指挥,农民自主作业,农村的形势才得了根本性变化。

???小赵家屯生产队实际上就是一个小社会,需要有“管理层”,生产队负责人设有队长、副队长一至两名,还有妇女队长,另外还有会计员、出纳员、饲养员、使役员、保管员、技术员等,俗称“八大员”。由队长、会计、保管等人员组成“队委会”,生产队的种植计划、评比每位社员的工分档次,以及生产队的一些重要事项,均由队委会研究决定,然后由队长安排实施。生产队的干部有队长1人,副队长1人,妇女队长1人,会计1人,仓库保管员1人,记工员1人。小赵家生产队有队部的,生产队开会,或是“管理层”商讨队里要事,一般都在队部里,生产队里的许多“重大决策”都是在这里形成的。比如,选队长,给社员定工分,搞阶级斗争,学毛著等。队部也就成了生产队的政治中心。除了搞阶级斗争,生产队也要组织社员学习老三篇《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而且还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以那时的人觉悟非常高。当时尽管生产队干部较多,但他们都是没有报酬的。在当时,荣誉高于一切,尤其是政治荣誉。能当上干部就是一种政治荣誉,是一件极为荣耀的事,只有贫下中农才有资格当干部。当时农民划分阶级,也叫阶级成份,共分四类:第一类是贫农,在当时是政治地位最高的。第二类是中农,又细分为下中农与上中农,下中农的政治地位次于贫农,上中农的政治地位次于下中农。贫农与下中农统称为贫下中农,属于专政者,而上中农属于团结对象。第三类是富农,政治地位次于上中农。第四类是地主,政治地位最低。富农与地主属于被专政对象,同被列入“地、富、反、坏、右”中。   

 ??????????????????????????

??????????????????????????????????????????(四)

??? 父亲讲述,“一九五八年,柳家乡政府改为柳家人民公社。(一九八三年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又由人民公社改为柳家乡人民政府)。这一年,是党中央提出全国实行大跃进第一年的开始。柳家的农村也是一样,由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入高级社,由一村一社并为一乡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由初级社为单位核算转为高级合作社为核算单位,全社的牲畜物资实行一平二调,生产队的牲畜可以互相调动,那时的社会制度真想由社会主义一下子就进入共产主义。柳家乡在进入高级社的形势下,党委书记贾大红就召集党委会,重点研究高级社的人事安排一事。原来各社的主任有的能安排到大社,有的就得被精简下乡。经党委会研究决定,安排鄢风余任大社主任,闫会涛、付国魁、吕福臣为付主任。人事安排完后,就开始转入正常的大社领导工作。在工作中,付主任三人总觉得党委这样安排不合理,认为鄢风余不应该当一把主任,所以在工作中,他们三人不怎么服从领导,有时跟党委贾大红做对,背地里大骂贾大红。他们的这种行为,引起了贾书记的注意,时常安排人观察他们的动向。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发现他们都有作风问题和经济问题。贾大红曾在黑山县担当过公安局付局长,在这方面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把他们三人的问题核实后,就交给了县公安局处理。公安局经调查核实,报请检察院核准后宣布逮捕,经党委研究决定,开除三人党籍。在一九五八年的九月一日,召开了一次有民兵参加的大会,那次大会是县法院审判长来柳家公开宣判。他们三个人的罪行如下:闫会涛犯贪污罪和乱搞男女关系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付国魁犯乱搞男女关系罪,其中有一名军人妻子,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吕福臣和一名军人妻子搞男女关系,判处有期徒刑四年。他们三人被判徒刑,说明了什么?这是一件不应该发生的事。如果他们都能服从领导安排,在工作上任劳任怨,就是存在上述问题,领导也是教育为主,不能交给司法机关处理,经过教育把错误改正后还能为党为社会做更多的工作。这件事情造成了他们三个人终身的遗憾。”?

???年,父亲三十一岁,调到柳东大队(后改为柳东村)工作,长期担任大队会计、大队长、村长,尤其是最后十多年连选连任。年,父亲五十五岁,已经连续在村级政府工作了24年。我们兄弟五人和妈妈一起,劝说他不能再干了。我记得,村里的大事小情包括许多并不熟悉的人家出了纠纷,也常找他去主持化解。父亲公道正派,廉洁奉公,勤勤恳恳,以我们家单门独户而在各大家族遍布的柳东村长期担任村长,且深得人心,充分说明了父亲有口皆碑、敦厚诚实的人品和任劳任怨、担当做事的能力。

????父亲讲述,从年到年,在大队(村委会)工作干了24年时间,其间的大小历史足可写一本书。但有些事牵涉众多,过于敏感,所以没法去写,自己的事更不能随便乱写。父亲认为自己一是咱没干什么了不得的事,二是不能自己也不能“树立”自己。另外几十年间,许多事不曾点破,点破则造成班子和群众隔阂,不能说,因为老人都在,老人不在,下一辈也在。你不说,就谁也不知道,人事关系都不能说。乡里乡亲,低头不见抬头头见,对哪些人的评价都不好说,因为不可能完全是正面无瑕疵的。比如,父亲说,十年前他撰写的《乡村往事》,刘老记后人要看找不到。其实刘老江那事,有地方也是加的花,他后人想看一看,因为涉及到崔元父亲被人用洋炮打死了。做亲了,这个关系我听闻刘老记做的工作。他死在胡子身上是真事,区政府派人报仇是我给加的,其实这事没有定论。打完后胡子走哪里不知道了,我让土匪没有好下场,让后人看着欣慰。崔刘两家这个事都给处理好了,写啥都是有点虚构的。写小说可以张冠李戴,为了树立一个人的形象,但是写历史是不成的。如老房家的事,我也给加了正面的花,老房爷子活着事,给我说过进山,进山脱光了睡,否则越害怕越不行。房广田刘广田交上了朋友,过了多少年,后那老爷们死了,他帮照顾老伴和闺女。但刘锢露的事是有的,他是刘振铎的爷爷。??????????????????????????????????????????????????????????????????????????????????????????(五)

???父亲说,过去事好写,现在事不好写,将来都到晚年可写了。因为屯里高小学习过的不多,从年开始,我就在生产队负责会计工作,后来担任了生产队队长,直到年调到大队工作。我担任小赵家屯生产队会计时,房廷勤还是队长,他下去后,别人也干不了。王老扁是副队长,那时也叫畜牧队长。我干了一年政治队长,管全面。干了一年队长,生产队分值还挺高。当队长操心,他们一般干队长有对立面,我干没有对立面。他们干就乱捅,谁也干不长。我干之前,房廷勤下去了,李少春干,他下去刘福义接任后不干了。房廷贺也干过,干了不长时间,都不干了。那时我担任会计,大队书记鄢凤余来找我,非让我干队长。整整干了一年,直到根据统一安排七队分为两个小队,我辞了队长,重新去当会计。

???开始干会计之前,上哪里去跟人学啊,都不会。那时生产队重选会计,把老于头选下去了。选我,我根本不知道咋整。后来就抓紧学习。各生产队的新会计,公社也集中培训了一次。到夏家岗子大队,张守义讲课。咱们大队我和另一个新会计杨守兴一块去的。学习后,正巧姚海龙给我在中学整了一本会计书。那时中学有财会班什么的,他给我书让我学习。通过这个,我初步学会了,算是能记好帐。估分有记分员,记工分每月拢一下。我们那时大部分劳力分都一样,只有才干活的“半拉子”,少挣两分。打头的组长也一样分。只是年底经队委会研究,多给二三百分。队长、会计多少也是队委会研究,然后报大队审核,组长和妇女队长是队委会研究定。整多了社员有反映。多少还得说得过去。当队长一年多挣几百分,但队长活也不少干,就是开会多。我当会计一年也没少干活,但咋说也比社员轻快。后来整帐大队规定一个月算多少工,就不脱产了。平日抽闲功夫,有时夜里也整帐。

???后来文革时,大队书记鄢凤余受到批判,打倒,说他是走资派。实际上最大问题是集体贪污元。就是年终大队有点余钱了,大伙想在工分之外分两个钱。会计征求他的意见,书记多少大队长多少民兵连长多少,人人都有份。书记大队长会汁多一点,别人都少。后来大队班子重组,我自三队上调担任大队会计。书记主任和会计民兵连长工分都一样了。

?????????????????????????????(六)

父亲讲到:"在村政府这么多年,打井办店都是正常工作。我到大队先管帐,管保管。刘发那时管现金,后来把管财的撤了,我就管出纳和现金。后来就到大队当会计,把出纳和会计分开了,杨树贵开始当会计,后来我当副书记,大队主任。我经历了两个书记三个任期。第一个韩玉春,第二个王金山,干了四五年退休了。第三个又韩玉春。韩玉春是当兵转业退伍的,那时搞文化大革命,他是工作组,刘老三是革委会主任,他相中韩玉春了,不过当时他连党员都不是,但那时入党快,今天写申请,明天就批,所以韩玉春当书记,是先当书记后入党。他当了多少年书记,他开始于年当书记,和杨树贵一起调出去,他当山场厂长,杨树贵整信用社去了。后来,把王贵山调回来,当书记,我跟他干了几年。这两任书记跟我都不错。我和韩玉春从年干到年,后来我们俩都下来,赵玉亭接着干。他们跟我都行,人品都行,都比较正,后期王金山岁数大了,在磷肥厂干了多少年。韩书记特点是人事关系好,与村干部都挺投缘。但他当年好喝酒(实际上也是当年东北乡村干部的普遍现象),显得迷迷糊糊,但心里清楚,跟谁也不得罪,这么个人,团结方面好。到年,你妈妈和你们都劝我,我先提出不干了,之后韩书记也不干了。当年我也是有点原因,要好干谁不干呢,有点憋气上火事。你大哥与赵连喜都挺好,我当村主任,他当会计。但有一个干部最不是东西,瞎鼓捣,没正经,还总想向上奔,当村主任也没干长,我们下来他就被选下来。另外那时干活也多,一年才挣几百元。再加上那时事真多,计划生育,交农业负担费,催人催钱,要粮要钱,计划生育最要命我当大队会计那时挣工分,和他们一样。在事上,说啥他们一般都听。王金山干了几年,后来到养老院当院长去了,他原来也是当大队会计。一般大队会计,都是从小队会计开始的。大队会计一转就当上大队长,后来叫主任。文化大革命叫革委会主任。王金山当了几年后,韩玉春又回来了,那时干几年,乡上看你工作整不上去了,就调出去了,到那个厂子,有山厂,砖厂之类去干,韩玉春调山厂,就是开山的厂子,打石头的。柳家那时也有山场,在高山子上整了个山坑,那时只让柳家在高山子。咱乡分的山就是去火车站小道的山,石头较人家的差。高山子公社山厂地势好。咱们的土层又高又厚,产量肯定干不过人家。那时建筑盖房一般都得用点石头,韩玉春干了几年,王金山接着干,然后又把韩玉春调回来接着干。后来鄢凤余当党委书记,把韩玉春又调回来,鄢凤余在文化大革命被整够呛,后来就搬走了,搬到内蒙去了。现在杨林宝干的年头多,那时大喜子干一段,赵春和把他安排的。但干书记他干不了,因为讲话讲不了。赵春中是群众选的,民兵连长一直干到现在,干了一辈子,在村上干最长还是他,相当于四把手。当大队委员(村委会委员)过完春节又该选举了。不知他们还能不能继续干。杨树宝也66岁了,群众反映不错。廉洁上没事,能力上也挺强,现在也好干,不收税不搞计划生育好干多了。要象以前也真难干。那阵矛盾多大,交公粮,计划生育,现在不用管了,那时这几项工作不给整了,不行,现在村委会是帮老百姓的。也没多少事,上边有点事,他们给安排一下。??????????????????

?????????????????????????????????????(七)

????父亲讲到:“我是年文革期间到大队的,抓阶级斗争那时。大队干部哪象现在,自天都可以不上班。下黑还要开会,差不多哪天黑夜都要开会。后来又分了十多个生产队,哪个队都有事,这几个干部有时合着去,有时分开去。也是紧忙乎。有时哪个队上队长不干事,就得去安排,实在不行了就组织选举,选队长。小赵家后来也是两个生产队,原来小赵家是三队,大赵家是一队,刘大院一个队,孙家一个队,小赵家两队,大赵家四个队,刘大院没分,孙家是四个队。生产队后来也真不好整,要不是邓小平搞承包,社员到后期不好好干了,队长会计畜牧队长保管员现金员还有饲养员,这是必有的,还有喂猪的,积肥组,好几个人,所以上一线劳动的人就少,脱产的太多了。所以生产搞不上去,粮食产量就上不去,再加上税收也重,所以邓小平搞联产承包,一下子把农业整上去了,然后也好管了。那时联产承包到组,各组自己组合,到秋收以组核算。嗯哪个小组粮食打多了,工分一样,但挣的钱不一样,后来大概年就分到家了。生产队存在了27年,从年开始全民入社,开始是搞小社,咱屯十几家搞个小社,到56年就全收上去了。生产队存在了27年,从56年开始全民入社,开始是搞小社,咱屯十几家搞个小社,到56年就全收上去了。??????????????

?????????????????????????????????????????(八)

????父亲讲述,到八十年代,分产到户提高了大家的劳动积极性,有一家七口人,一早上就种了三亩多玉米,放在以前,十几个劳动力也干不完。但大队不管事了,环境也混乱了。有的刮起了赌博风、偷盗风和迷信风。“一切向钱看”像一种“传染病”,很快在四周散开。多次发生数人流窜作案、干部倒卖化肥等状况,出了很多荒唐事。

????年,党委副书记从东青堆子村里调研回来说,他们弄了个全村联防,自己管理自己,收效非常好。这就是第一个村民委员会的原型。对于公社来说,村民委员会是突破公社多年原定经营管理体制的,说实话,我们当干部的,从内心是觉得疑虑和害怕的。但领导说只要是对大家好的,可以搞。之后全柳东村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选出了自己的村干部,我在其中,连选连任,干了十多年。还弄了个《村规民约》,自己管理自己,治安状况变好了,大家心也齐了。在《书香农家巡礼》书中,王素梅老师评价:“这位曾经担任过柳东村委会主任的老共产党员,不求索取,支持儿子为人民服务,自己至今还参加每一次的党员生活。自己乐意在乡下过自食其力的生活,经营菜园,有时间拿起鱼竿到池塘边垂钓。有时还戴上花镜,看看农业学,看上几段古典名著。”

???这就是父亲讲述的柳东村的村史。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ndenglonga.com/jdlyl/49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锦灯笼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